范士俊:我们不是搅局者
如今随着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日益升级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,并自发投身到环保中来。尤其是民间环保NGO(非政府组织)的作用在环保领域日渐凸显,成为环保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日前,记者采访民间环保组织、高校环保社团时发现,“留人难”、“筹资难”等问题俨然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生存困境。
做环保他们是认真的
“环保工作需要的不是承诺,而是兑现承诺。”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在环保这个老生常谈的舞台上,民间环保一直用自己独有的坚持,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据了解,目前合肥正式注册的民间环保NGO只有3家,“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”便是其中一家由民间自发筹备成立的公益环保组织。
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总干事范士俊最初是一名环保志愿者,2013年从上海回到合肥工作后,他发现合肥的环保活动较少,于是便自己带头做起了环保工作,从收废旧电池,到噪声污染调查,这位80后小伙对环保的执着与热爱渐渐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,纷纷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。随着参与人数逐渐增多,2014年底,范士俊正式成立了“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”。
“我自己是学法律出身,所以维权意识非常强。如今雾霾问题十分严峻,成立这样一个民间环保组织,主要目的还是让公众了解我们的环境状况,宣传环保的理念,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环保中来。”这两年来,范士俊带领着团队小伙伴们做了不少事儿。他们与合肥芙蓉小学、安医大附小等多所学校合作,在校园内开设“废弃物与生命”的环保课程,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垃圾的分类,养成不要随意产生垃圾的习惯。“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,效果还是很好的。我们今年会在更多的小学开设环保课程。”
此外,该组织还在合肥部分小区投放智能垃圾箱,推动垃圾分类。 “当市民投入带有商品码的垃圾时,需要在红外线感应装置前扫一下商品码,同时用手机扫描旁边的二维码,每投入一件垃圾,后台都会进行积分。这个积分是公民个人环保贡献值。根据贡献值,以后可能会享受到一些小‘福利’。”范士俊说,目前他们正在与合肥市相关部门进行沟通,未来合肥市民通过贡献值可能会抵扣部分水电费,也可能在充公交卡时享受折扣等。
“今年我们还在策划‘公民碳’活动,让公民参与其中减少碳排放,以及组建‘智库’,成立自己的法律团队,为环保法律的制定提供政策性研究。”从范士俊的言语中不难看出,他将环保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,尽管各种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往前推动,但一切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。
民间组织需政府扶持
范士俊坦言,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目前兼职人员有近百人。“他们中有个体老板、学生、律师、会计、白领,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来。然而,我们并没有一个全职工作人员,这让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始终无法进行专职化运作。”
然而尴尬的是,如果要全职人员参与其中,又牵涉到资金问题。“毕竟我们是非营利性组织,我们中心的运作支出主要依靠理事机构、环保企业的捐助,我个人有时也会掏一部分钱出来维持运作,家里人对我意见很大,不赚钱还要倒贴钱,可我做环保是认真的。”范士俊告诉记者,他们一年的运行资金10万元不到,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活动费用以及对志愿者的补贴。“现在我们还有钱运营,可不知道哪天资金就断了。”
此外,环保岗位很难留住人才。“以前我们经常与高校合作,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,对他们进行活动指导,让他们真正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,然而大学生流动性太大,一旦离职对我们造成的损失非常大。当然大学生离职也是有客观原因的,如果政府能给予我们民间环保组织更多支持,那么这些问题就好解决了。”范士俊说。
“北上广等地的民间组织众多,然而合肥的民间组织却屈指可数,关注环保的组织还是太少了。”范士俊在推动NGO发展的时候,总会有种孤独感。“民间环保之路真的很难,有些部门觉得我们多管闲事,还有的企业觉得我们无权监督。”
范士俊感慨道,“我们要让政府部门相信,我们不是搅局者,我们是愿意想办法并有策略解决问题的,对我们更开放些才能让民间组织真正起到作用。我们可以参与到环境调查、调研当中,协助政府取长补短,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。”困难虽然很多,但范士俊还是抱着希望。“社会组织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,要是没有困难,也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了。”
谈及未来,范士俊坦言,目前有意向联合其他民间环保组织成立合肥民间环保联盟,为合肥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环保平台。
合肥在线记者 王晓峰· 原文报道请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。